其他

“新管制经济”正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趋势的新力量

2017-09-14 菜鸟观天下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来源:中华智元库   作者:钟山


——关于新周期探讨的另外一种角度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判断出现显著分歧,激辩新周期。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是此轮新周期论战的多头,他认为2017年宏观策略的多空对决,注定是教科书级的。任泽平认为,我们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一横。新周期不是需求U型复苏,而是经济L型下的供给出清,必须重视供给侧。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行业龙头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为新产能周期蓄积力量,新5%比旧8%好。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则针锋相对指出,高呼中国经济走出“新周期”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从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参见附文)。

 经过深入研究思考交流,我们认为相对更加合理的解释是中国进入了新管制经济时代,或可称之为新计划经济,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进程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化中形成的,大体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以及进一步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货币发行,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第二步,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革在1956年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第三步,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重点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后来,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工业、物资、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国营企业和部分公私合营企业主要实行直接计划和实物调拨,并对财政、信贷和劳动工资等也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于是,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对于这种体制的形成,《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那个时候,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统得很死,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上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有很大的创造。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则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二、   新管制经济的诞生及发展

管制经济是指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凭借其法定的权利对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所施加的某种限制和约束,其宗旨是为市场运行及企业行为建立相应的规则。我们认为新管制经济诞生于1973年,从人口、地产、信贷起,并借助供给侧改革迅速扩展到多个行业,成为决定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力量。

(一)1973年两胎计划生育标志新管制经济的诞生

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当年提出了“晚、稀、少”的政策,即鼓励晚婚晚育,生育间隔至少三年以上,一对夫妻最多生育两个孩子。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69号文件,提出一对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这是中央文件里首次就公民生育子女的具体数目做出明确指示。1979年1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贯彻69号文件,在贯彻中把“最多两个”去掉,变成了“最好一个”,独生子女政策至此正式开始。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了35年的城镇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真正宣告终结。

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而物质生产则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1949年9月,毛泽东主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由于人在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因此1973年起的计划生育是新管制经济的诞生。值得重视的是已经执行了44年的计划生育,对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民族政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体现,未富先老、经济增长趋势性下行、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等等,而且全球各发达国家都在鼓励生育。2017年5月,著名人口专家易富贤指出中国2016年实际人口是12.86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少九千多万[1]。仿照中国古代,恢复计生委并实施积极鼓励生育的政策是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也能有效促进当前经济增长。

(二)土地管制和房产限购

土地管制首先表现在工业用地和商业、住宅用地的巨大价格之差,这是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泡沫的关键点之一。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出让工业用地兴建的企业可能会带来长期的税收及拉动就业,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价格通常远低于住宅用地。2017年8月100大中城市工业用地价格294元/平方米,仅为住宅5660元/平方米的5.2%,与8年前基本持平,同期住宅用地价格上涨198%。



其次是住宅限购,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首次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7年5月3日凌晨,郑州楼市调控彻底进入超严“六限”,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离、限签。

劳动力、土地、资本作为三大生产要素,对于土地的管制以及始自2010年的住宅限购,表明我国管制经济已经基本确立。

(三)信贷和产业管制

信贷管制始于2008年四万亿,由于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央行被迫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信贷额度控制,至今形成MPA体系。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第十条中,提到煤矿要按照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276个工作日的算法是用每年365天减去52个星期日、再减去11个国家法定节日。由于煤炭行业严格执行276个工作日的巨大成功,之后开始推广到相关行业。产业供给管制,标志管制经济从宏观层面进入到行业中观层面。

由于人民币严重高估导致的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约1万亿,为稳定外储外汇方面被迫进行严格管理,外汇也进入管制时代。

此外,央企合并大潮实际上进一步有利于管制经济。2015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成立中国中车,资产规模当年超过3200亿,规模超过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等世界机车制造龙头企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工业企业。2016年宝钢与武钢合并后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商,宝武集团的资产总额达7300亿。2017年8月28日,作为全球最大煤炭企业的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集团合并重组国家能源集团,资产总额达1.83万亿元,将成为中国第四大的能源央企,仅次于中石油集团(4.1万亿元)、国家电网(3.66万亿元)和中石化集团(2.17万亿元)。


三、   新管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有计划,计划经济有市场。管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从国际来看,美国特朗普拟议中的大幅减税的税改和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也可以视为一种管制,竞争性管制,如果能够实施,必将导致全球资本大量回流美国,冲击全球市场。

2017526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贵阳数博会上发表了《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的主题演讲。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辩,马云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的能力也远远超过过去,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数据让预判和计划都成为了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进行重新定义,市场经济不一定会比计划经济更好。

2017820日:刘强东:咱们中国提出共产主义,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政府可以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了,中国只需要一家电商公司,销售公司就可以实现了。没人再为物质去工作,大部分为精神,为感情去奋斗。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摄制组采访刘强东是在2016117日下午)

基于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行业部门博弈,我们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新管制经济在未来的数年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理解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关键角度之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管制经济,是历史轮回还是历史的宿命?

管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重要区别是管制是自下而上以行业和部门利益优先,计划是自上而下以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收支四大平衡作为基础[2]。但是无论管制和计划,政府部门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

由于管制经济和市场经济部分共存,则重现价格双轨制和多轨制是应有之义,如茅台酒价格和北京新房价格和二手房价格的巨大价差。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房四海教授近日指出2008年)本轮危机后,政治与政策于经济与金融之影响日趋加深,以英国退欧和川普上台为标志,无论经济亦或金融,全球均正式步入由政治与政策主导之局面。深远地说来,当前之过去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均已告失败,过去的民主自由与威权主义亦随之瓦解。归纳之,未来全球之趋势,将以民粹主义、种族主义、阶级斗争,技术创新、新威权主义以及新的全球化为主。保守地说来,此为七十年之拐点;激进地说来,此为二百年之拐点,此与习核心所言“我们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相吻合,因而未来最须关注的是,全球地缘政治军事格局之重塑以及产业技术之创新”。

新管制经济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和区域行业的竞争格局的方方面面,但是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潜在风险。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亦或是管制经济,都应尊循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


附文:《宏观策略多空对决各大首席“互怼”新周期》

 

2017810日初稿

2017912日修订



[1]人口形势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于2017年5月22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出席并发言。易富贤表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05,出生1130万人口,生育率包括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以上的孩子,第一个孩子都是合法的,中国一孩生育率只有0.56,是非常非常低的。2016年只比2015年多出生了8.9%,实际上应该出生1200多万,总和生育率约1.14左右,但是国家卫计委、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出生了1655万,2016年出生了1786万,比客观数据多出了46%。国家卫计委将2015年的生育率修改为1.6,公布2016年出生1846万,多出了50%以上。这是一种犯罪,国家花那么多财力和物力得出的数据弃而不用。

[2]1957年1月,陈云同志认真总结了以上三次实践的经验,作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报告,奠定了财政、信贷、物资平衡(以后加上外汇收支平衡)思想的基础。



附文:

宏观策略多空对决 各大首席“互怼”新周期

2017-08-08 06:26: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新周期?!教科书级的2017年宏观策略多空对决,各大券商首席告诉你有关经济周期你所不知道的

黑色、有色工业品持续上涨,并带动了一批周期股出现上涨。有色、钢铁、煤炭……在一大批周期股大涨的带动下,上证指数已创出一年半新高。市场炒周期热情高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和周期股上涨,真的能够成为所谓的新周期吗?

几大机构首席之间,就新周期是是非非互怼:有人热烈地拥抱新周期的开启;有人则直斥新周期迟早要幻灭,期待新周期不是无知就是投机!

正方: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经济步入“L”型一横

任泽平是此轮新周期论战的多头,他认为2017年宏观策略的多空对决,注定是教科书级的。

任泽平认为,我们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的一横。新周期不是需求U型复苏,而是经济L型下的供给出清,必须重视供给侧。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行业龙头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为新产能周期蓄积力量,新5%比旧8%好。今年股市结构性牛市中的家电、钢铁、煤炭、有色、稀土、化工、造纸、银行、保险等大涨的板块均是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逻辑。

资料图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

中国有望迈向新周期起点

王汉锋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与2003年有些类似,中国有望在2010-2015年长周期调整后迈向新周期的起点。原因包括:2010-2015年中国经济状况与1997-2001年间情况类似,经济在两个阶段都经历了持续低迷和调整;通缩结束,通胀开始回升,企业盈利开始改善;外围市场呈现协同复苏;中长期改革措施逐步出台。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新周期归来得到充分验证

地产严调控、金融严监管背景下,GDP增速反而超预期回升,再次验证经济L型拐点已过,经济的内在动力已经充沛,反映经济新周期归来;产业升级成内在动力,工业企业投资持续回暖,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经济内在动力的不断自我循环,最终带动中国经济新周期归来;消费增速大超预期,经济好转可能已经传导至消费,这显示新周期归来的最后一环已经完成。

反方: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

高呼中国经济走出新周期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

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放弃幻想

李迅雷从经济时滞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活动在上下游之间、内外部之间传导时,会出现时滞现象。同时,由于传导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时滞也有长有短。正是由于经济活动的这种时滞,人们会时常被表象迷惑,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经济潜在增速处于下行阶段且尚未见底时,很难相信新一轮经济周期会启动;当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市场没有出清的时候,更不要奢望新周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从货币规模过量到货币规模适中,从资产荒到资产过剩,都是此轮经济增速下行的库兹涅茨周期中,金融周期见顶回落的表现形式。因此,钱多人傻时代的结束已经为期不远了,只是资产价格高估值的思维定势暂时还将存在,但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放弃幻想。

资料图

· 新周期到底存不存在?·

判断新周期到底存不存在,先要理解何谓经济周期?

根据教科书的概念,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总收入和失业率以及物价水平的波动等方面,一般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衡量经济周期的主要指标有:社会的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和就业率等。

根据经济周期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短周期(短波)、中周期(中波)和长周期(长波)三类,即基钦周期理论、朱格拉周期理论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熊彼特于1939年对上述长波、中波与短波三种周期进行了综合,认为每个长周期(康德拉捷夫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朱格拉周期),每个中周期又包括3个短周期(基钦周期),其中短周期为40个月,中周期为9—10年,长周期为54—60年。

资料图

基于统计分析很容易幻觉出经济周期。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单从统计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周期规律,如果没有经过大数据处理,就很容易陷入不完全归纳法的误区。

例如,人类工业革命之后总共才经历200多年,而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存在60年一次起伏长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使用的样本数才100多年,以这么少的样本为依据去判定存在60年的长波周期,显然预测性太强。朱格拉周期的提出者本人是一名兽医,这一经济周期是他在统计牲畜瘟疫死亡情况的时候,发现人类的结婚、死亡等也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在1860年之前,也就是朱格拉选取的样本范围,工业化程度、医疗技术发展程度、电子信息化程度远没有现在发达,那么这一统计规律到现在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显然值得怀疑。这说明要理解和判断经济周期,不能完全基于统计分析,更需要去理解经济出现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因。

一轮大周期中,又永远包含小周期的均值回复。经济学家指出,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价格冲高推升周期行业好转,但这一次周期股的上涨,很可能是库存投资周期内的短期修复,而不是新周期开始。

资料图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灏认为,中国的库存投资周期具有清晰的三年周期,并呈现出长期向下的趋势,当前的三年周期已见顶。共识认为,中国经济周期已经见底,然而却鲜见详实的数据支持。共识错把中国三年的库存投资周期内的短期修复当做新周期的开始。中国经济周期内的修复其实从2016年初开始,与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开端相一致。如果我们发现的三年库存投资周期规律继续成立的话,那么当前本周期内修复回暖的势能似乎已见顶,并很快将开始下行,且商品价格和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的势能也将很快消失。

· 未来如何产生新周期? ·

潘向东认为,依靠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有限度的,其规模受限,其持续性受限。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必须依靠经济内生增长的力量。经济发展历来是供给满足需求或者创造需求,因此,中国经济要走出调整的困境还是倚仗供给侧的改革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来带动。唯有制度安排改革开始推进,才可以说是看到了新周期的曙光。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